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实务 > 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

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

下面这篇会计实务文章是用友财务软件小编给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整理的关于: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的相关会计知识,这篇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文章为您讲解了在账务处理过程中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的相关账务处理技巧。

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

收入确认了,一般就要开具增值税发票。如果对方还末付款,可以先把发票留下来,等购买方付款时再交给对方。一般增值税发票都有抵扣期的,如果交付时已经超过或即将超过抵扣期了,要把原发票作废重新开具新的发票。其分录如下:

不确认收入,发出的商品做: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等开票再做: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税费: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收入确认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

会计和税法两者的立法基础不同,前者注重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后者则强调立法的公平和效率,这就导致了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收入的概念表述不同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将收入的概念表述为,收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和其他收入。 我国税法上的收入概念没有强调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的收益,是一个总“收益”的概念,也没有对收入和利得进行单独的区分,因此,税法上的收入包括会计上的收入和利得两部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水平较低,经营性收入和资本利得涉及到资本资产与经营资产的准确界定,这会使所得税制变得过于复杂,不能适应我国征纳双方的现状。 

二者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实现的条件不同 会计上将 “商品所有权的风险转移”作为销售收入实现的首要条件。而从税法角度看,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本质上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不能由国家来承担,否则会造 成税负的不公平,因为每个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小是不一样的,因此,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就不能以“风险转移”为必要条件。 会计上确认收入的第二个条件是“不再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就是说,实际上继续控制的商品,不能确认销售收入。而从税法角度讲,不论是否控制商品,只要商品所有权发生变化,就应确认收入。 会计上确认收入的第三个条件是“相关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出于反避税目的,税务机关如果认为收入和成本不合理,有权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税法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一是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二是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三是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 

二者确认收入的原则不同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个基本会计原则,其内涵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然而,税法在确定计税依据时采取的是“形式主义”,往往“形式重于实质”,如重视发票、索款凭据、合同、结算方式等。这 是因为,对一项交易和事项的把握,尽管会计准则给予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较多地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将财务人员专业判断的结果作 为计税依据,税法就不能保持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确定性,税收征纳的随意性现象则会滋生和蔓延,纳税人利用其判断延迟纳税甚至不缴、少缴税款的现象也就难以遏制。因此,税法必须更多地考虑一项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

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两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会计学习资料小编都总结了,不知是否全面,如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或更多,大家可直接与在线老师联系,共同探讨学习。

以上便是用友软件参考会计职级考试的考生收集的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的相关会计分录,会计做账技巧,会计做账流程等,如果您在学习提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的会计实务操作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您加入财税交流社群。

您可能感兴趣的财税文章:

· 抬头为船名的发票是否能有效入账?

· 外贸企业出口采购发票开具时间

· 增值税多缴税款能否抵滞纳金?

· 小规模税控盘报税减免会计分录怎么写?

· 车辆销售单位销售新能源车会计分录怎么写

· 交通违章罚款有发票吗?

· 单位车辆卖给个人需要交增值税吗?

· 增值税怎样合理避税?

· 收到外币但不结汇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 一般预算外资金支出的会计核算

· 抵债资产的增值税处理怎么做?

· 未实现汇兑损益是否缴纳所得税?

· 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例怎么算

· 备用金借款单如何入账?

· 非正常损失货物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 负债按偿还期如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