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
下面这篇会计实务文章是用友财务软件小编给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整理的关于: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的相关会计知识,这篇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文章为您讲解了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的相关账务处理技巧。
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
实际发生坏账时,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两者同时减少,不影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一、确认坏账损失不影响应收帐款的账面价值是因为: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分录: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同时减少,并不影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二、企业计提坏账回相关会计分录及其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影响分析如下:
1. 计提坏账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贷方登记坏账准备,使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减少
2. 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借方登记坏账准备,使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增加
3. 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同时减少,故不影响答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4.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账款以后又收回;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贷方向同时影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相互抵消后不影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贷方登记应收账款,使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减少.
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计提坏账准备.并规定了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几种情形.同时,制度还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对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则只能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其关键是必须合理而正确地估计坏账损失数额,而估计坏账损失数额的方法最常用的有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前者强调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故又称损益表法;后二者的理论依据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是用应收款项账户余额与一个估计的综合百分比相乘求得,而账龄分析法则是将其余额数按账龄长短进行分段,再按各段的金额乘以各段所给定的坏账损失率求得,强调在资产负债表上应能反映应收款项的可实现净值,故又称资产负债表法.
例:某公司对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采用账龄分析法.根据2005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明细账,编制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略)及其相应的坏账损失估计表如表1所示:
必须注意,表1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额,是指当期期末"坏账准备"账户的期末余额,而不是当期应计提坏账准备的数额,除非"坏账准备"账户的当期余额为零.因此,编制"坏账准备"账户的调整分录时,应根据该账户的当期余额确定.
(1)若"坏账准备"账户当期无余额,则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 25480
贷:坏账准备 25480
(2)若"坏账准备"账户当期为贷方余额25480元,则无须再做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3)若"坏账准备"账户当期为贷方余额20000元,则调整分录的金额为5480元(25480-20000)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 5480
贷:坏账准备 5480
(4)若"坏账准备"账户当期贷方余额为30000元,则应冲减多提取数4520元(30000-25480)
借:坏账准备 4520
贷: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 4500
(5)若"坏账准备"账户当期为借方余额15000元,则应补提40480元(25480+15000)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 40480
贷:坏账准备 40480
另外,对应收款项已经证明无法收回而发生的坏账损失,经批准应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时,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对已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若又收回时,应先恢复已冲销的"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和"坏账准备",即借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反映应收款项的收回而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若转销的坏账只有部分收回,仍做以上两笔记录,但借贷金额应根据收回的金额以及剩余部分有无希望收回而定.若剩余部分有希望收回,则第一笔分录如数全部转回,第二笔分录的金额为已收回的金额;若剩余部分无希望收回,则第一和第二笔分录均按收回的金额入账.
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小编告诉大家,因为企业如果发现坏账的话,就要做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的财务处理,而借贷两个方向都减少的话就不会影响到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了,大家如果看完本文内容还想了解更多相关财务知识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更新.
以上便是用友软件参考会计职级考试的考生收集的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的相关会计分录,会计做账技巧,会计做账流程等,如果您在学习坏账损失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吗的会计实务操作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您加入财税交流社群。